作者:夏国涵 凤凰国际智库法国观察员;文字编辑:杨子艺
编者按:
半年前,70岁的希拉里和71岁的特朗普结束了一场美国大选之战;如今,角逐在法国选举竞技场上的是39岁的马克龙和48岁的勒庞,但角色却截然相反。
虽然新锐精英马克龙在第一轮投票中领先于背负着极右情绪的法国“特朗普”勒庞,但其微弱的票数优势也让最终结果变得难以预测。5月7日,两人将在第二轮投票中角逐总统宝座。届时,美国大选的历史是否会在法国重演?
相比美国选举,法国人或许庆幸自己的选举程序——“多数两轮投票制”:第一轮投票若无人获得50%以上绝对多数票,则得票最多的两位候选人进入第二轮投票选举。好处在于有后悔的机会,即使第一轮投票中有极端政治倾向的政党出线,也可以通过第二轮投票“纠错”防止类似于英国脱欧那样一锤子买卖的“黑天鹅事件”发生。
目前,多数人都押注支持欧洲一体化的马克龙可以在第二轮中力克勒庞。随之而来的是欧元大涨、美元下挫,标志着全球资本对欧元区和欧盟解体的担忧暂时缓解。勒庞和马克龙共同勒住了欧盟奔向悬崖的马头。
然而,就选举制国家内部而言,对传统政治精英深恶痛绝的民众“求改变”的诉求已经超过“求稳定”的诉求。传统“建制派”没落,新贵“改革派”上台,世界范围内的“特朗普时代”可能正在降临。而“反建制派”是否能给现行社会体制带来向好的新鲜元素?
本期《与世界对话》栏目特邀凤凰国际智库法国观察员,深度剖析法国两位总统竞选人,挖掘大选乱象背后的真相。